4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社会科学院、东营市委市政府承办的黄河文化论坛在东营市开幕。
让我们“沿着黄河遇见海,跟着非遗游山东”,先从“黄河文旅金丝带”菏泽出发,一路经过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一直到黄河入海口的东营。无论是“黄河两岸有歌声”的济宁,“千帆竞发、运河之心”的泰安,还是“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聊城,闻名遐迩的“泉城”济南,“一河一陶一贤人”的德州,抑或是齐国古都、如今烧烤“火出圈”的淄博……都能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厚重、美妙、绝伦!
黄河文化,资源富集,精神标识作用显著,在中华文化的孕育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繁荣鼎盛时期还是交流转移的全过程,地位不可替代,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和象征。而黄河在山东奔流并入海,使齐鲁大地的黄河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征,在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创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维护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像革命战争时期的黄河文化,更彰显了时代特征,反映了黄河文化的新内涵,为黄河文化添上了浓重而精彩的一笔。
(资料图)
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孕育出齐鲁文明,而齐鲁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寓意深刻。齐鲁文化蕴含的包容、自信、自强、创新等精神,就是黄河文明的内外在体现。在黄河流经的齐鲁大地,诞生了儒家文化,精英荟萃,其中,曲阜的孔子、邹城的孟子、滕州的墨子等就是诸多先哲中的典型代表。黄河文化在山东,深邃厚重,璀璨夺目;黄河文明之花在齐鲁大地,绚丽多姿,精彩绽放。
从古至今,齐鲁人深爱着“母亲河”,用她的乳汁滋养自己的同时,也从未忘记对“母亲河”的精心保护。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阔步迈入新时代后,山东采取多项措施让“黄河宁、天下平”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并付诸于行动。目前,保护黄河有法可依。保障黄河安澜进入崭新时代,也赋予了黄河文化崭新的内涵,不断激发了坚定走中华民族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信心,为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注入强大动力。
黄河文化,实乃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山东沿黄地区的文化资源富聚,是最充分展现黄河文化多样性的代表区域之一,可见,发掘、研究、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山东具有得天独厚优势。
据悉,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清风湖黄河大集暨沿黄九省(区)手造民俗展4月17日开集,沿黄九省(区)以及山东沿黄九市的非遗传承人带来了当地特色好品好物。来自青海的土族盘绣,甘肃省的夜光杯雕、敦煌彩塑,宁夏的泥哇呜、砖雕,内蒙古的马头琴、刺绣、乌拉特铜银器,陕西的凤翔泥塑、社火脸谱等,带来黄河风情。而山东沿黄九市的众多手造也来到现场:菏泽刻瓷、巨野工笔牡丹,济宁曲阜尼山砚、楷木雕刻,泰安肥城桃木雕刻、聂氏铜器铸造技艺,聊城东昌葫芦雕刻……借黄河文化论坛召开的东风,进一步挖掘黄河文化这座“富矿”,传承民族根脉的时代价值,同时讲好黄河“山东故事”,对黄河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把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竞争力的现代表达,也无疑是题中要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事实反复证明,黄河文明是凝聚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石,因此,守护好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这个根和魂,对于用文化“软实力”赋能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信本次黄河文化论坛,一定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参与者,沉浸式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深刻体会黄河文化的深邃与活力,同时体味黄河山东段的厚重文化积淀和沧桑巨变,以更好地了解黄河文化,进而了解中国。由此,黄河文化绚烂多姿,“山东故事”精彩纷呈。黄河文化培育了民族精神,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传承好黄河文化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命之美,必将为开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更多强有力的文化保障。让我们团结奋斗,不负黄河、不负时代!(文/刘天放)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