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在海拔2000米的大理高原牧场上,一头头奶牛正在悠闲地吃着嫩绿的牧草......日照时间充足,昼夜温差大,空气纯净,水源优质等自然条件,为当地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就了大理牛奶产量占据云南省“半壁江山”的实力。
为全面推动乳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先后引进和培植一批龙头企业,乳品加工实力持续增强,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乳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体系,一批新建牧场的设施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2022年年底,来自大理市的本土乳企——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来思尔乳业”)的49株本土乳酸菌菌种,搭乘神舟十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这些菌种将通过约六个月的育种周期,完成太空诱变育种与探索的“神圣使命”。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来思尔第三次将菌种送入太空。
(相关资料图)
来思尔乳业的菌种资源库,受访者供图。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来思尔,早已将创新镌刻在企业的发展脉络中。在这背后,也是大理市积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事实上,除了大力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乳业之外,近年来,大理市推出了多项举措加快产业转型提质,坚持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据大理日报报道,目前,娃哈哈数字绿色饮料生产基地等4个项目建成投产,明阳西南研发中心、正信光电能源光伏组件智能制造项目等11个项目顺利实施。此外,下关沱茶等19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型”企业,共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
大理风光,来源:视觉中国。2023年,大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提升经济质效。要毫不动摇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继续在补链强链、调优结构上下功夫,加快培育多元产业,完成产业投资70亿元以上,占比28%以上。如今,写满“诗与远方”的大理,正朝着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大步迈进,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贡献力量。
“一瓶奶”破解“大理之问”
依靠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理在旅游产业发展上抢得先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然而近年来,由于没有抓住产业转型机遇,产业培植没有跟上,大理的产业发展陷入低谷。
2021年10月,大理州将工业发展和产业培植的差距问题立为“大理之问”,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讨论。据新华网报道,经过广泛调研,大理州委、州政府决定将乳业作为回答“大理之问”、 大抓产业的突破点之一,着力打造百亿级产业。
得益于良好的气候环境和适宜的自然条件,大理成为云南省主要的奶源生产基地,我国南方重要的奶牛养殖、牛奶加工、乳制品外销基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大理乳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经过多年培育,目前大理共有云南新希望邓川蝶泉乳业有限公司、云南欧亚乳业有限公司、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产值过亿元的乳制品企业。
作为大理市内的本土乳企,来思尔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2021年6月17日,首批来思尔自主筛选的22株云南本土优良乳酸菌菌株搭载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实施空间诱变育种,并于同年9月17日顺利返回。
“菌种上天”,是大理乳业致力于培育“国民菌种”的一项重要实验。事实上,一直以来,我国乳制品行业制作酸奶所添加的乳酸菌菌种发酵剂,绝大部分都依赖于进口的“洋菌种”。来思尔乳业总经理助理马航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为解决这一“卡脖子”问题,来思尔自创建之日起,便一直在致力于民族专利菌种的选育工作。
“云南素有微生物王国之称,这为我们选育乳酸菌提供了先天性优势,我们于2014年建成了国内首个、也是最大的高原特色乳酸菌菌种资源库。”马航表示,来思尔从采集自云南各地的1232个微生物样本中分离出11168株本土原生代菌株,并进一步选育出了39株可应用于生产的乳酸菌菌株,实现了乳酸菌采集、分离、培育、研发的全技术链条的“民族芯”酸奶,打破了进口酸奶发酵剂对我国酸奶行业的长期垄断。
随神舟14号探访太空的专利菌株,受访者供图。2022年6月5日,28株来思尔乳酸菌随神舟十四号再访太空,进一步拓展“太空育种”研究边界。同年11月29日,来思尔乳业第三次将航天菌种送入太空。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当下,正在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上履行太空诱变育种与探索的“神圣使命”的菌株,便有从大理特色食品——乳扇中选育出的优良乳酸菌菌株。
“之前的菌种返回以后,我们联合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一同进行了研究,观察从太空回来的菌种是不是变得更强壮了,或者性状变得更好,做出来的酸奶是不是更美味,更有营养价值。”马航透露,“航天菌种”的研发工作,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含“太空菌种”的产品预计在今年上市。
来思尔紧紧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除了菌种,还有奶源。
在乳制品行业,“得奶源者得天下”。为了获得稳定而优质的奶源,来思尔决定自己建牧场。
据马航介绍,2018年11月,来思尔在大理州剑川县投资5.5亿元建设中国西南地区首个万头奶牛养殖场和10万亩牧草种植基地,牧场一期现已建成投产,现有存栏奶牛约5000头,日产优质生鲜乳达60万吨。
一组数据印证了投建牧场背后的不易,一头牛的价格在2万至3万之间,建立牧场需花费约2亿,此外,还需计入人力成本,“其实,养牛对于乳企来讲是不挣钱的,但是我们又必须把奶源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牧场的建立,不仅发展了当地的养殖业,同时也带动群众增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目前,来思尔通过村集体扶贫资金入股和牧草种植等方式,带动了当地30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脱困和10000多农户实现增收创收。
来思尔乳业的云端牧场,受访者供图。多年来,来思尔将创新镌刻在企业的发展脉络中,走出了一条以绿色化、科技化、特色化为核心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并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驰名商标”、“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从牧草养殖,到奶牛养殖,再到乳制品研发、仓储物流与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大理的乳业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不过,尽管大理乳业的基础好、特色明显,但也同样存在奶源不足、销售渠道限于省内等问题。
为破除发展瓶颈、做大“乳业蛋糕”,大理州于2021年11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乳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力度最大的,是建设5个万头牧场,从而有效解决奶源不足这一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难题。
“政府出资建牧场,企业来承租,这种形式帮我们解决了最主要奶源地基建设投资的问题”,马航表示,对大理乳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充满信心,企业会尽自己所能为大理乳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大理全州奶牛存栏力争达到20万头,年产鲜奶100万吨,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未来,百亿级的乳制品产业将在这片土地上冉冉升起,成为大理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中最重要的板块之一。
一片茶,搭起文化、科技与产业之梯
大理良好的气候环境和适宜的自然条件,不仅让乳业不断壮大,也让茶业的发展占据了先天优势。
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大理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苍山、无量山、哀牢山等地就有大理茶叶的种植园。到了汉代,大理有“叶榆焙茗”之说(注:“叶榆”是汉代在洱海地区设置的县名)。宋代大理寺庙的周围广植茶桑,形成了“深山藏古寺,古寺出名茶”的局面,“感通茶”最早就产于感通寺,而到了明清时期,大理一跃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茶叶销售集散地。
沱茶是大理茶品代表之一,据明代《滇略》卷三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1902年,大理喜洲白族商帮永昌祥在下关开设第一家茶叶精制加工厂,改制团茶为碗臼型沱茶,标志着沱茶工艺的诞生。因此,下关沱茶,由明代的“团茶”演变而来,也因始创于茶马古道中心的下关而得名。
大理下关地处苍山和哀牢山之间,常年清风吹拂,素有“风城”之称。沱茶在加工后会含有一定水分,在没有干燥设备的年代,风吹四时的下关风对茶叶干燥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沱茶加工工艺中需要用水潮发茶胚,用蒸汽蒸软茶叶,因此水质十分重要。而大理的苍山雪水消融成溪经年流淌,甘冽的泉水为茶叶加工提供了优质的水源。
120多年来,下关沱茶一步步发展成为闻名于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大理一张底蕴丰厚的文化名片。大理也成为“世界沱茶原产地”“中国沱茶之乡”。
下关沱茶集团公司所用的毛茶主要来自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三个茶区。本文除特殊标注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迪娜尔 摄2021年,投资3亿多元,占地300余亩,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米的下关沱茶新厂区在大理市银桥镇建设完成。下关沱茶集团公司总经理褚九云把2021年称作是“百年沱茶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表示,新厂区集全国最大的普洱茶高原仓、云南最大的绿色食品茶叶加工基地、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中国(下关)沱茶研究院、下关沱茶馆等多位一体,初步实现了“清洁化、绿色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的现代产业加工体系。
科研课题项目任务书。例如,科研人员所研发出的自动化普洱茶潮水设备解决了茶叶潮水不均、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光电色选机等智能化拣剔设备的应用,建立了各类半制品拣剔加工技术参数,茶叶拣剔半制品合格率大幅提升,达到99%以上,降低了运营成本。科技创新正在为这个传统的产业插上翅膀,让制茶变得更加精准科学,也让茶产品的品质得到提升。褚九云向澎湃新闻介绍,中国(下关)沱茶研究院目前有5个研究室,9个功能实验室,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
尽管机器代替了下关沱茶的部分人工操作,但传统手工技艺在关键步骤中仍有保留。在下关沱茶新厂区非遗研究室里,游客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拼配茶叶,并通过现场学习制茶技艺,获得独一无二的专属茶饼。
褚九云说道,“为弘扬下关沱茶文化,我们把新厂区打造成集“工厂+博物馆+茶馆”为一体的模式。来访的人在这里可以了解沱茶的历史文化,并体验制茶、品茶和学茶的全流程。”2022年11月,下关沱茶工业旅游区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系云南全省唯一。
如今,坐落在大理市银桥镇的下关沱茶厂,拥有全国最大的普洱茶高原仓以及全省最大的绿色食品茶叶加工基地。“我们采购的原料来自全省43个县,每年可以带动50万名茶农。”褚九云表示,在过去,下关沱茶通过“茶马古道”仅输送至滇西北、西藏和四川等地,现在已出口至18个国家和地区。
从“茶叶”到“茶业”仅有一字之别,背后却是大理茶产业全链条发展的探索和创新之路。一盒盒沱茶正从大理市出发走向世界,一幅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罐饮料看营商环境
产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为优化营商环境,大理市先后出台《大理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优化措施》以及办理施工许可等营商环境相关领域的18项工作方案,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工作跑出“加速度”。
娃哈哈大理工业园区。“超洁净热灌装生产线是21年确定的项目,22年就已建成,整个过程比较顺利,我们在去年年底进行了试生产,它的产能是以往的1.5倍,预计5月底能进行正式生产。”3月底,大理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娃哈哈”)总经理何卫冰向澎湃新闻表示,当初,公司在原有的生产线已不满足市场需求的背景下,决定投建新的生产线,项目建设期间,得到了大理市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新品饮料正是从新生产线上诞生的。大理娃哈哈饮料公司坐落于大理市银桥镇,背靠苍山,靠近常年保持一类水质的灵泉溪。何卫冰表示,企业当初选择在大理市落地,首先看重的是优质水源,此外,当地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以及对企业较好的服务,是另一关键因素。
“娃哈哈入驻大理以来,已完成三期项目,每期均安排专人对项目进行指导协助,对各环节进行提前沟通指导,使项目各项手续顺利有序推进。”何卫冰说道,娃哈哈此次新生产线的审批仅用了半年时间。
新生产线的投用,也预示着用水量的增加。银桥镇副镇长杨彬向澎湃新闻表示,娃哈哈最初审批的用水量为60万方,随着生产线的增加,用水量需求增至100万方,在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沟通下,公司在一个月内便拿到了取水证。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大理娃哈哈饮料公司厂区的数字化全自动绿色饮料生产基地也于近日全面完成,投入生产后,每年将生产80000吨绿色茶饮料、果汁饮料、含乳饮料、瓶灌装水等瓶装饮料,年产值1.3亿元左右,预计年产量增加48000吨、年税收增加1200万元。另据大理娃哈哈公司提供的数据,目前,公司已累计实现总产值51.74亿元,累计上缴税金4.7亿元。其中2022年完成销售收入2.98亿元,完成税收1608万元。
营商环境的好口碑为大理换来了大项目的落地,投资大理的热度逐步上升。杨彬表示,麒麟烈酒集团(大理)麦芽威士忌酒庄与大理威士忌酒庄项目也将相继在银桥镇开工,银桥绿色工业园区集群效应逐渐显现,未来将为大理市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云南大理城市景观,来源:视觉中国。春天的大理, 步步如画,处处成景,一片生机勃发的景象。从在履行太空诱变育种与探索的“神圣使命”的菌种到一杯让“茶马古道”文化与现代科技产生奇妙碰撞的下关沱茶,再到一瓶娃哈哈新品饮料的上市速度,大理市处处充满着“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提升经济质效”的热潮。这座“有风”的城市,将吹出更大的产业集群版图,走出一条具有大理特色的“两山”转化之路。(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上一篇:世界新动态:安杰思(688581):2023年5月10日新股申购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